日前,“魏际昌先生手稿捐赠仪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方勇教授代表魏际昌先生家属,向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捐赠了收集到的魏际昌先生的全部手稿。
魏际昌,字子明、子铭、紫铭,号紫庵,河北抚宁人。1929年考取吉林大学中文系,“九一八”事变后逃亡入关,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4年毕业,毕业论文为《袁中郎评传》,指导教师为胡适、周作人。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部,师从胡适,1937年毕业,学位论文为《桐城古文学派小史》,共20万字,1988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历任湖南省立民众教育馆馆长、湖南省立第八中学校长、湖南省教育厅督学等。20世纪40年代后,先后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艺术学院、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后为河北大学)等院校教授。晚年担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河北省燕赵诗词学会会长等。
自2005年起,华东师范大学方勇教授及其团队即致力于整理魏际昌先生遗著,至2022年整理为《紫庵文集》精装全十一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整理完成之后,经魏际昌先生家属和方勇教授商议,将整理《紫庵文集》所搜集到的魏际昌先生全部手稿,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
魏际昌先生亲历民国以来的百年变局,其学术师承胡适,是唯一继承胡适学脉的研究生,学术上博通经史子集、贯通周秦明清,于先秦诸子,尤其是先秦诸子的名学创发尤多。这批手稿入藏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将为今后的近代史、学术史以及诸子学研究,增添宝贵的一手材料,助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指出,魏际昌先生的“名学”研究强调语言文字的正定是“名学”的基础,这不同于20世纪普遍流行的研究方式,大大地拓展了“名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为还原先秦“名学”的基本面貌创造了条件。现手稿入藏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使得与此相关的一批原始材料得以长久保存下去,必将成为未来“名学”研究者的宝贵财富。
西安外事学院张涅教授说,魏际昌先生的“名学”研究实际上侧重于“名实”关系问题,其所谓“实”乃是指先秦诸子的思想,故其研究可谓由“名”入手而展开的诸子思想研究,与近现代以来的“训诂哲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阐释体系超出了以西方观念和范式为主导的时代风气,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体系,对于当代以“新子学”为代表的文化立场,以及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有关思考,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上海大学郝雨教授指出,作为唯一传承了胡适学脉的弟子,又培养出了方勇教授这样的知名学者,魏际昌先生不愧“中国文化名人”之称,其手稿的入藏可谓实至名归。这批手稿即将向世人展示的,既是魏际昌先生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胡适、魏际昌、方勇三代学者的学脉传承,同时也是以诸子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轨迹。
华东师范大学方勇教授指出,这批手稿所展示的,正是魏先生这样一位前辈学者亲身经历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更迭。它不只是魏先生一个人的“史记”,更是这百年时代的见证。在这批手稿当中,可以发现很多《紫庵文集》无法呈现的细节和内容,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感动。例如有一册魏先生装订起来的关于胡适的剪报,被发现时深藏于箱箧之中,则尤可见魏先生在历史特殊阶段,其内心对老师胡适的感情并未稍减。又如魏先生诗歌写作的手稿,使我们发现其诗稿原本还比较典雅,在修改之后反而比较通俗,亦可见他追随胡适提倡的白话文学和人民文学,这或许也是当时许多文学创作者的特点,它是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在一代人身上的集中体现。题图:方勇教授代表魏际昌先生家属向上图工作人员转交全部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