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山海训练营正在广州中旅·阿那亚·九龙湖举行。7月13日下午,资深剪辑师萧汝冠带来公开课《剪辑视角:从素材把控到成片逻辑的核心要素拆解》,分享了他与侯孝贤、杨德昌、陈为军等不同风格的导演合作的幕后故事,为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

萧汝冠强调,剧本仅是电影的“施工蓝图”,真正的创作始于拍摄阶段。“为什么好剧本会变成一部烂戏?因为文字的魅力未必能直接转化为画面感染力。你作为导演,有没有本事把自己的意志最大化,考验的是你调教演员、调度场景和善用影像风格的能力。”不同导演有不同的工作风格,萧汝冠以他合作过的两位著名导演为例:“杨德昌是极少数可以让影像精准还原剧本的天才。素材拍完,我作为剪辑,基本只要确认开始和结束就够了。但侯孝贤导演充满了即兴创作。他的重点是把场景选好,故事只需要雏形。”
在萧汝冠看来,导演对自己的作品通常是最熟悉的,但这容易导致当局者迷:“你脑中有一整个宇宙,但观众可能只看到一块石头。”此时,剪辑师可以适时充当局外人,提醒导演跳出自己的世界。“有时候我看到导演的脚本改了几十稿,真是又感动又担忧。感动的是他们的认真和努力,担忧的是改的次数越多,证明他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要做的就是提醒他们,一定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
萧汝冠分享了他与《生门》导演陈为军之间的一件趣事:“我跟他有一个共识,要做当代的白居易。因为我们的创作标准就是让老太太都看得懂。”在他看来,大部分观众看电影,看的还是故事本身,“我经手的影片一定要有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让大家看得懂、看得下去”。他是13集纪录片《生门》的剪辑,每一集都遵循“诱发——冲突——化解”这经典三幕剧的形式,从两千多小时的素材中梳理出13集好看的故事。
面对学员的作品普遍“弱情节强情绪”的特点,他提醒:“如果情节偏弱,就必须用极致的美学和个人风格来支撑影片,否则观众凭什么看下去?”他也提到了人物塑造对剧作的重要性:塑造丰富的层次,避免让人物工具化,才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