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华夏家居 > 热点 > 正文

连云港市太平村走出闲置土地盘活新路径

连云港市太平村工业园的现代化标准厂房迎来首批入驻企业,村民在家门口拿到远超外出务工的工资,“低效用地”变身“税收高地”……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太平村党委书记王思龙带领村“两委”以“创新”为破局利器,走出的一条闲置土地盘活新路径。他们从模式到运作,从思路到实践,用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近千亩“沉睡”土地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以智破局的创新者。王思龙始终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履职核心。任职太平村书记以来,他打破“单一路径”,构建了“双轮驱动”的新体系。面对工业园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的困局,王思龙没有走“清退企业简单出租”的传统老路,而是敏锐意识到:“土地是集体的宝贵资源,必须创新模式让它发挥最大价值,既要盘活当下,更要惠及长远。”不同于以往村集体“大包大揽”的改造模式,王思龙推动成立村集体控股的连云港硕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企业化运作对接市场:从项目规划、资金筹措到厂房建设,均按照市场化规则推进,既避免了行政干预的低效,又能精准匹配企业需求。

针对企业入驻后土地收益不稳定的问题,村干部创新探索“作价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将村集体土地评估作价,入股江苏河海湿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深圳九星印刷包装集团合作建设医药包装基地。这种模式下,村集体不仅能获得稳定的年度分红,还能享受项目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实现“土地变股权、收益有保障”。这一举措,不仅为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开辟了新路径,也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以巧解困的实干者。近年来,王思龙不断突破“沟通壁垒”,探索“柔性破局”的新方法,在维护群众利益与推动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腾笼换鸟”的关键阶段,一家老企业因顾虑损失不愿搬迁,成为盘活工作的“堵点”。他巧妙地算好“三本账”,化解企业抵触情绪,带着村组干部十几次上门,不谈“要求”谈“共赢”。算“经济账”,为企业测算搬迁后的补偿金额、新场地租金优惠,明确“损失有兜底”;算“发展账”,分析新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配套设施优势,说明“搬迁能升级”;算“感情账”,讲述村民对园区发展的期盼,强调“企业也是村里的一份子”。三本账算下来,企业从“坚决不搬”变为“主动配合”,实现了“零冲突”搬迁。

以民为本的践行者。“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他始终以以民为本的践行者姿态,将“惠民”作为创新的落脚点,在民生服务上不断探索,让“创新红利”真正走进村民生活。

解决村民“务工远、顾家难”的痛点是村干部履职的重要目标。为此,在推动园区建设时,王思龙始终将“带动本地就业”作为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条件,引入深圳九星印刷包装集团建设医药包装基地时,提前对接企业用工需求,针对村民开展设备操作、质检等免费技能培训,帮助村民快速适应岗位。曾经“青壮年多外出、老人孩子守空巢”的景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白天上班挣钱、晚上全家团圆”的温馨画面。

王思龙带领村干部用一个个实打实的创新举措,让太平村工业园实现了从“沉睡”到“苏醒”再到“腾飞”的蜕变。面对未来,王思龙表示:“创新没有终点,我会继续探索更多盘活资源、惠及民生的新方法,让太平村的土地持续‘生金’,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