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华夏家居 > 热点 > 正文

陈宜瑜院士: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一直是科学探索的前沿阵地以及国家布局的核心要点。

长江源区域乃长江生命起始之处,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富足,生态多样且功能显著。它不仅关联西藏筑牢国家关键生态安全屏障,左右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安全,关乎全国淡水安全,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占据极为特殊且重要的地位。

近日,《西藏自治区江河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26-2035年)》评审会在京召开。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陈宜瑜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陈宜瑜接受人民网专访。

从青藏出发:多学科考察探“家底”

谈及与青藏高原的缘分,陈宜瑜感慨万千,“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我非常难忘的经历。”

陈宜瑜回忆说,考察队包括有地质、植物、动物、湖泊、古生物等几十个专业的科学家,不同学科的队友们之间经常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些交流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在他看来,这是一段最好的学科交叉的学习过程。

“对于学科交叉的学习我是全身心投入了几十年。”青藏高原展开综合考察期间,陈宜瑜通过对青藏高原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推断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晚期以后曾经历过3次急剧上升和相对稳定的交替阶段,并推测了3次隆升的幅度提出了可用于解释云贵高原某些湖泊区系起源的同域成种的进化模式,及同域快速成种的实例进行了渔业-环境优化对策分析和一系列科学试验示范。

“当时对鱼类进化历史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相关领域至今仍具有广泛影响。”此后十年,陈宜瑜不仅对于鲤科和平鳍鳅科鱼类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研究,记录和发现了5个新属30多个新种,还在白鱀豚研究、湖泊水体生物生产力综合开发等领域开展了开创性工作。

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足迹遍及西藏自治区全境,攻坚克难,获得海量原始一手资料,产出了87部专著和5本论文集,初步探讨了有关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等理论问题,为青藏高原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队员中产生了20多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用脚步践行:开辟当地生态发展新径

青藏高原被誉为除南极、北极外的“第三极”,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

首次进藏,陈宜瑜沿着喜马拉雅南北坡,从羊卓雍湖到亚东,到日喀则,再到希夏邦马草原、樟木口岸;1976年,他二次进藏,深入藏北羌塘无人区——这片平均海拔约5000米的“生命禁地”。该地区环境恶劣、水源匮乏,人迹罕至,物资补给艰难,无蔬菜可食,仅靠昂贵且有限的固体燃料维持。藏北寒夜最低温达零下18摄氏度,水寒刺骨,考察团6个月未得沐浴。

青藏地区天寒地冻,科考队员们经常需要挽起裤腿下湖观察鱼类和水草。“我们当时开玩笑说进去就不知道能不能出得来,地图也没有,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跟探险似的。”

此次考察让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物种情况得以全面知晓,其产生与进化过程的研究,为探索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关联提供依据。之后,陈宜瑜与多次赴藏的曹文宣及青海省生物研究所的武云飞、朱松泉共同研讨,合作发表《裂腹鱼起源演变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关系》。此为国内首篇明确阐述生物进化与地球演化关系的论文,众多科学家受其启发,深入探究青藏高原与其他地区的多种联系。

1981 年,陈宜瑜继续投身青藏高原考察,并参与横断山考察,足迹由北至南遍布独龙江、伊洛瓦底江、怒江与澜沧江。此次考察令其创新性提出动物分区新观点,以及可阐释云贵高原特定湖泊区系起源的同域成种进化模式与边域快速成种实例,在实践层面为进化理论注入新内涵。

2017年3月,中国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签订新一轮院区战略合作协议,确定由青藏高原所牵头,协调全国力量,联合国际伙伴,共同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这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将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揭示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测这一地区地球系统行为的不确定性,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提出亚洲水塔与生态屏障保护、第三极国家公园建设和绿色发展途径的科学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回想起来,进藏时没有人能知道裂腹鱼能做出任何一个结论性的成果,更多是抱着学习的心态。”陈宜瑜坦言。他鼓励广大青年科研学子,广泛吸收各领域的知识、开拓眼界、攻坚克难,为青藏高原的生态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科学引领:护好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在《西藏自治区江河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26-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上,陈宜瑜带头同与会专家、有关单位负责人等,共同评估《规划》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具体内容,研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对于进一步筑牢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全面推进美丽西藏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陈宜瑜表示,保护长江源,关系着西藏构筑稳固的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关系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更关系着全国的淡水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此次编制《规划》,就是要逐项推动规划的项目、资金和重点工程落实到位,为形成长江大保护战略格局贡献西藏智慧、提供环保力量。”

长期以来,无论身份如何转换,陈宜瑜始终为青藏地区生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3年7月,为推进科技兴藏战略,加快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建设步伐,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宜瑜视察西藏自治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建设等工作并重点就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广泛合作及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建设等领域深入交换了意见并提出了战略性指导建议,为今后科技援藏工作以及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期间,陈宜瑜便参与组织与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网络。转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后,仍兼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主任,倾力投入。自 1988 年筹建起,CERN 逐步发展成覆盖典型区域与类型且设施先进的野外台站网络,为国家多领域(生态、环保、农业等)及重大工程(包兰、青藏铁路)贡献显著,推动学科发展,培育出一批优秀人才。

在他看来,要立足高原,面向世界。“我还将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努力,尽我所能。”陈宜瑜说。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